本病是因布氏桿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。病牛的特征為生殖器官及胎膜發炎,孕牛發生流產、胎衣不下,公牛發生睪丸炎、附睪炎和關節、滑膜囊炎等。
病原
本病病原為布氏桿菌屬,分為6個種20個生物型;羊布氏桿菌(馬爾他布魯氏菌)3個生物型;牛布氏桿菌(流產布魯氏菌)9個生物型;豬布氏桿菌5個生物型;綿羊布氏桿菌、林鼠布氏桿菌和犬布氏桿菌各1個生物型。
流行特點
多種動物對布氏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,自然病例主要見于牛、羊和豬。病畜及帶菌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。該病潛伏期2周至半年,患病母畜在流產時,隨流產胎兒、胎衣、胎水和陰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桿菌,污染產房、牛舍及其他物品。本病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被污染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,其次是皮膚、粘膜及生殖道。
臨床癥狀
飼養管理不良,牛群擁擠,寒冷潮濕及飼料不足,能促使本病的發生和流行。
孕母牛最主要癥狀是流產,通常發生在妊娠的5~7個月。流產前一般體溫不高,主要表現陰唇和陰道黏膜紅腫,從陰道流出灰白色或淺褐色黏液,乳房腫脹,乳量減少,繼而發生流產。有時看不出任何癥狀,突發流產。
病公牛發生睪丸炎和附睪炎,病牛逐漸表現關節腫脹、疼痛、喜臥,常為膝關節和腕關節發病,有波動,較長時間不消退,病牛常表現跛行。初次發病牛群,病情急劇,大多數母牛發生流產。
剖檢
病變主要存在于子宮、胎兒和胎衣。在子宮絨毛膜間隙有污灰色或黃色膠樣滲出物,絨毛膜上有壞死灶,并附有黃色壞死物。胎膜水腫而肥厚,呈黃色膠樣浸潤,表面附有纖維素和膿或有出血。胎兒皮下及肌間結締組織出血性漿液性浸潤。黏膜和漿膜有出血斑點,胸腔和腹腔有微紅色液體。肝、脾和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腫大,有時有壞死灶。
診斷
在臨床上應注意與其他有流產癥狀的疾病區別,例如鉤端螺旋體病、乙腦等。流產是本病的主要癥狀,但并非所有感染牛都發生流產。要做出診斷,必須依靠細菌學和免疫學。
預防
(1)平時作好綜合防治工作,未發病地區堅持自繁自養,防止本病傳入。每年定期進行檢疫,成立病牛飼養場。定期預防注射。
(2)病牛群凈化措施:反復進行檢疫,陽性牛隔離飼養、有條件的牛場可直接淘汰,做無害化處理;陰性牛作為假定健康群繼續檢疫觀察,加強衛生消毒、培育健康犢牛等綜合防制措施,從而盡可能做到防止擴散、就地撲滅。
Copyright ? 2022 甘肅前進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隴ICP備2020004712號-1 甘公網安備62070202000746號 XML地圖
技術支持:祥洪科技